失落的贵族:美国白人权贵阶级兴衰史 (2)

时间: 2025-03-19 00:25:02 |   作者: 小九直播杏彩体育

详细信息

  WASP,即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传统上指在美国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文化和社会群体。美国并无贵族之名,但WASP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坐拥贵族之实。可以说,WASP的故事,就是美国的故事。

  到19世纪中期,殖民时代的WASP老牌豪门,已不再是美国财富的唯一拥有者,尤其在以工业、金融业、地产业兴盛的北方,像约翰·阿斯特这样的暴发户大量涌现。富豪阶层开始洗牌。

  而老贵族若想维持昔日荣光,必须投入火热的竞争里寻觅新机,否则就会被后起新贵们从权势金字塔上冲落。

  桑福德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1631年。当时,家族的第一代成员托马斯·桑福德,以契约仆人的身份登陆北美。经过七代人的经营,桑福德家族成了康涅狄格州颇具声望的政商世家。

  1823年,桑福德家族的第八代亨利·谢尔顿·桑福德出生。他的爸爸是曾任职州参议员的实业家尼希米,妈妈是康州首任皇家总督的后代南希·谢尔顿。

  桑福德的价值观,在他职业生涯初期便展露无遗。他喜欢欧洲老式贵族的奢靡生活,故发动家族关系找相关工作。最后,他如愿被时任总统扎卡里·泰勒任命为美国驻巴黎公使威廉·里弗斯的秘书。

  之后几年,桑福德同亲戚一起做生意,并在此过程中,展现了他的另一价值观:对门罗主义的强烈拥护。

  门罗主义由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于1823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西半球(美洲)应该被视为美国的独占势力范围。该理论,后来成了美国在拉美等地区进行帝国主义扩张的理论基础。

  作为这一理论的拥趸,桑福德几近本能地认为,欠发达地区是理应被美国企业利用的资源。

  1861年3月,林肯就任新一任总统。桑福德以过往在法国的工作经验为优势,争取美国驻比利时大使一职,并如愿以偿。

  彼时正逢美国内战爆发。作为联邦政府支持者,桑福德为阻止英法等国对南方邦联的支持,着手推动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建立美国首个海外间谍网络。他在短短几个月里,招募了一大批人加入他的监视小组,并重视欧洲各地可能和美国南方有联络的造船厂、纺织厂、港口、电报局等关键场所。

  这些活动,难免令桑福德时常做出越权之举,再加上他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外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工作之外的桑福德,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他最爱的名利场社交生活里,舞会、度假村、宫廷活动是他业余生活的主要场景。他的吃穿用度,是所有美国驻欧洲大使中最奢靡的。

  之后,桑福德过了很长一段忙碌而无所得的生活。内战和奴隶制在1865年结束,南方经济进入持续数十年的混乱期,桑福德偏却一头扎进其中,做的各种生意皆以惨赔收场,这中间还包括他在佛洛里达州建设的多条铁路。

  这些铁路促进了佛州经济发展,并且为该州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宏观历史意义,对当时桑福德紧张的个人资金状况毫无帮助。

  当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希望绕过比利时政府的制约,直接掠夺刚果丰富的资源来捞钱,因此萌生了在刚果建立私人殖民地的念头。

  为了使这个私人领土获得合法性,他需要一位能够在西方世界推动相关议程的助手,而最佳人选,显然是他早年因公结识的桑福德。

  桑福德成了刚果自由邦的重要推手。他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外交谈判,推动刚果自由邦设立。1884年4月,美国政府成了首个认可刚果自由邦为友好政府的国家后,其他几个国家纷纷效仿。1885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公开宣布刚果自由邦为他的私人领土。

  利奥波德二世后来在刚果自由邦实施了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殖民主义暴行。他通过强迫劳动、斩手政策、大规模屠杀和压迫,造成约1000万人死亡。

  桑福德虽为利奥波德二世鞍前马后,却在刚果自由邦成立不久,因利益纷争,被利奥波德二世踢出局。他晚年饱受疾病之苦,净资产不断缩水,靠变卖艺术品和借钱维生。

  第一代皮博迪于1634年移民美国。之后的年月里,家族中虽然也有人发过财,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守住。总之,到1795年第六代乔治·皮博迪在马萨诸塞州出生时,家中一穷二白。

  皮博迪念不起书,十几岁便在亲戚的杂货铺打工。1812年战争爆发后,皮博迪在炮兵部队服役,并因此与家境颇丰的少尉伊莱莎·里格斯相识。两年后,里格斯开办一家干货店,并聘请皮博迪负责销售工作。皮博迪能力出色,几年内把业务拓展到纽约和费城。

  1827年,皮博迪把目光放到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是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而巴林银行和罗斯柴尔德银行是其中的王者,许多美国企业都仰赖他们的贷款。皮博迪从中看到商机,开始在英国代理销售美国各州基建项目的债券。

  1837年,皮博迪正式移居伦敦,金融成了他的主业。不久,他遇到职业生涯第一个大危机。当时的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包括马里兰州在内的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开始停止偿还英国的债务。作为马里兰州政府债券的主要代理人,皮博迪在英国的信誉大受影响。

  为了处理债务问题,皮博迪可谓办法想尽。19世纪40年代初,马里兰州由主张延期偿还债务的掌权。皮博迪通过贿赂当地媒体、政客等方式,持续呼吁尽快偿债。1845年,支持立即处理债务的辉格党认托马斯·普拉特就任新州长,并开始推进债务问题。

  之后,皮博迪在大洋两岸持续斡旋,甚至亲自购买大量马里兰州债券。待马里兰州的债务问题完全解决后,皮博迪因其先前的努力获得巨大声誉,其持有的债券亦不断增值。

  接下来几十年里,皮博迪不仅将其商业步伐迈向全世界,亦在美国成为工业大国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美国早期建设铁路使用的钢轨,大部分都是通过皮博迪从英国购买的。

  在19世纪50年代,随着影响力逐步扩大,皮博迪成了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商业大使”,许多重要人士的会面都由皮博迪牵线。他极大地修复了欧洲人对美国商界的信心。

  不过,皮博迪的身体健康情况已不是很好。终身未婚无娃的他,经人介绍,决定引入比他小18岁的商人朱尼厄斯·斯宾塞·摩根为新合伙人。摩根是当时美国金融圈新崛起的明星,手握业内第一线的资讯和关系网,这些资源恰好可以与常居英国的皮博迪互补。摩根仔细审查了皮博迪公司的账目后,于1854年同意合作。

  自此,双方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合作,他们的企业皮博迪摩根公司,即是J.P.摩根公司的前身(摩根的后代,后来成了美国金融史无可动摇的传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退休后的皮博迪,一改往日节俭到几近吝啬的作风,开始了持续的大额慈善捐款。他成立了多个基金会,在英美两国的教育、住房等领域累计投入约800万美元(约合现在的2.4亿美元)。这些投入,让他得到“现代慈善之父”的称号。

  1869年,乔治·皮博迪的人生画上句点。但皮博迪家族的故事没结束。1876年,他的远房亲戚塞缪尔·皮博迪应摩根之邀,成为JS摩根公司(即先前的皮博迪摩根公司)的合伙人。

  塞缪尔的爷爷是马萨诸塞州航运巨头约瑟夫·皮博迪,爸爸弗朗西斯也是颇为成功的商人,但塞缪尔的后代并未全部从商或从政:他的儿子恩迪科特·皮博迪,从小就展露在宗教方面的热忱和天赋,传道授业是其毕生所求。

  1884年,在实力丰沛雄厚的皮博迪家族及其关系网的支持下,恩迪科特如愿创办一所宗教预科学校——格罗顿中学。该校生源以顶级WASP豪门后代为主。

  恩迪科特在接下来56年里一直担任校长,并因此成为美国公共教育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先驱者。他要求学生摒弃来自原生家庭的娇惯生活方式,培养清教徒式的节俭和自律。他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感、领导力和公共服务精神,旨在使他们成为美国未来的社会领袖,而不是变成一群无能的温室贵族。

  格罗顿中学培养了无数影响美国的政商精英,罗斯福家族、摩根家族、惠特尼家族等老牌WASP豪门的年轻男孩都就读于该校。但这些学生对恩迪科特的教育风格褒贬不一。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样的支持者,认为恩迪科特是他最钦佩的人之一;美国前副国务卿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则把恩迪科特描绘为恶霸般的人物。

  进入19世纪后,美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随之诞生的是层出不穷的暴发户。对WASP豪门阶层来说,在富豪内部进行筛选和隔离、培养和巩固富豪的关系网,成了一种必然的需求。

  麦卡利斯特生于乔治亚州,他的家族世代在当地司法机关担任要职。但继承长辈衣钵进入法院,并非麦卡利斯特兴趣所在。他热爱的是欧洲贵族纸醉金迷又充满仪式感的宫廷生活。

  麦卡利斯特出身豪门,又热爱社交,组织宴请对他来说易如反掌。1859年起,他开始持续为美国顶级政商精英举办奢华且充满新意的宴会,并借此促进了南北商界的交流。

  麦卡利斯特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既维持了老牌豪门的社交地位,又帮一些来势汹汹的暴发户完成了社会地位进阶。这种充满平衡和计算的“杂交”,给WASP阶层创造了一个更强大、更具弹性的交往等级。

  麦卡利斯特的另一机敏之处,是他体察到富豪阶层想展示财富和地位,并借此收获民众的艳羡和崇拜的心理。这是他们自己难以启齿的炫耀欲,而麦卡利斯特知道怎么体面地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

  1872年,麦卡利斯特成立了由25名纽约顶级名流组成的族长协会。该协会每年举办一场舞会,每名成员都可以携四女五男参加。由于该舞会受邀门槛极高,因此年年都受到媒体广泛关注,阿斯特、利文斯顿、舍默霍恩等富豪家族,通过其族长协会成员的身份,得以首次正式确立了他们在美国社会的地位。

  受邀参加族长舞会,成了许多新富阶层的急切目标。镀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豪门范德比尔特家族,直到1882年才首次受邀;1883年,工业豪门哈里曼家族的成员,终于有机会参加舞会。

  1888年,麦卡利斯特提出“四百人”这个概念时,他正处个人声望的顶峰。该词的出处是他对媒体说的一句话:“纽约上流社会只有大约四百人。”不过,随着他不久后和族长协会的元老发生矛盾,他本身在精英圈的地位也受一定的影响,那句高调的“四百人”,几乎变成了一个笑话。

  1895年,麦卡利斯特突然离世。只有少数几个协会成员出席了他的葬礼。两年后,族长协会宣布解散。

  这种衰微处境,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形成呼应。1893年经济危机爆发,8000家企业倒闭,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失业,普通人生活极艰难。这种情况下,世代垄断财富的富豪阶级的夜夜笙歌,显得无比残酷。

  受富豪阶层大力资助的威廉·麦金莱当选总统后,社会矛盾越发尖锐。1901年,对现状极端不满的工人里昂·乔戈什刺杀了麦金莱。

  和麦金莱一样出身WASP豪门的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成了新总统。识时务的罗斯福积极地推进进步议程,反对美国钢铁公司和标准石油这样的垄断巨头,要求对铁路进行监管,并争取对食品和药品行业的控制。

  罗斯福的出现,是WASP豪门阶级的一种自救。他们要向民众表明他们不是狭隘、贪婪、反动的代名词。其背后的深层动机,是要证明他们有资格继续领导美国。

  拉瑟弗德的曾祖父沃尔特,生于苏格兰的爵士家庭。他在英国海军服役近二十年,并因此获赏北美纽约州北部约五千英亩的土地。

  晚年的沃尔特选择在新泽西定居,并与华盛顿、汉密尔顿等美国顶级政治家建立了关系。《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的刘易斯·莫里斯,与沃尔特缘分尤其深,因为他们成了两代亲家:莫里斯的女儿海伦娜,与沃尔特的儿子约翰(他不仅是国会参议员,还是新泽西最大的地主)结了婚,而他们的下一代罗伯特,则和莫里斯的亲孙女萨宾娜结了婚。

  罗伯特和萨宾娜,既是堂兄妹也是表兄妹。他们生了五个孩子,拉瑟弗德便是其一。

  拉瑟弗德热爱天文摄影。他在光谱分析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发明了用于测量照片的千分尺、用来生产改良版刻线衍射光栅的机器,以及首台专为天文摄影设计的望远镜。他成了天文摄影和恒星光谱学的先驱。他拍摄的照片,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拉瑟弗德有七个孩子,但这一些孩子无一遗传他的事业追求,反倒都在社交圈以骄奢淫逸著称,幺子温斯罗普·拉瑟弗德的感情生活,更是镀金时代最具关注度的八卦之一。

  1895年,温思罗普与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康塞洛相恋。但康塞洛野心勃勃的妈妈阿尔瓦,一直希望女儿能嫁入欧洲贵族家庭,以使自家的声望和权势更上一层楼。再加上那年3月,阿尔瓦和康塞洛的爸爸威廉离婚了,对日后生活状况的焦虑,加重了她对孩子的控制欲。

  阿尔瓦理想的女婿,是丘吉尔的堂兄、英国马尔伯勒第九世公爵查尔斯·斯宾塞-丘吉尔。为达成目的,她不惜对女儿以死相逼。最后,抵不住压力的康塞洛,与自己不喜欢的公爵结了婚。

  阿尔瓦深知康塞洛多么不情愿,因此婚礼当天,她在女儿屋外安排了警卫,以确保她准时出席。婚礼上,两个新人签署了一份由女方家庭支付“嫁妆合同”,其中包含价值250万美元(约合现在的9160万美元)的铁路股票赠与,及每年10万美元的额外费用。金额之高,足见阿尔瓦与欧洲贵族结盟的心态之急切。

  之后几年里,阿尔瓦和前夫威廉各自再婚,而威廉的二婚妻子,是温思罗普的哥哥小刘易斯的遗孀安妮。

  至于温思罗普这厢,则继续风流单身汉生活,其情妇包括商界巨头约翰·阿斯特四世的老婆艾娃·阿斯特等人。1902年,他和美国前副总统利瓦伊·莫顿的女儿爱丽丝结婚。

  墨瑟的祖辈里有《独立宣言》签署人,说起来也算豪门之后,但实际上,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却因经济危机返贫,生活状况与普通人无异。

  1914年,墨瑟应聘成为时任海军助理部长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秘书。二人很快发展成情人关系。不过,罗斯福为仕途考虑,在大约五年后与墨瑟断绝往来。

  不久,墨瑟找到新工作——在温思罗普家担任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她和温思罗普很快便发展出工作之外的感情。几个月后,墨瑟和大她29岁的温思罗普结婚了。

  不过,墨瑟和罗斯福并没有停止来往,乃至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时,墨瑟还乘坐罗斯福派来的车前往华盛顿与其密会庆祝(而温思罗普是罗斯福的反对者)。就职总统后,罗斯福给墨瑟安排了直通总统办公室的电话专线。

  1841年至1890年间,1500万移民涌入美国,其中德国人、爱尔兰人占多数。20世纪初,又有约1000万意大利人、斯拉夫人来到美国。1965年《移民法》通过后的几十年里,拉美和亚洲地区的移民开始持续登陆美国。

  源源不断的移民,打破了原本由英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人口结构,WASP权贵阶级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恐惧和不满。1916年,出身纽约的WASP豪门后代麦迪逊·格兰特,出版了《伟大种族的消逝》一书,大力鼓吹“北欧人种优越论”(该理论后来得到希特勒赞扬)。

  1906年,格兰特在他协助创办的布朗克斯动物园里,把23岁的黑人奥塔本加当成动物展示。他的理由是“黑人是猿猴和人类之间的一个进化阶段”。在一群非裔牧师的抗议下,奥塔本加在三周后被释放。

  作为刚果自由邦的居民,奥塔本加从小在利奥波德二世的高压统治下长大。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开采橡胶时遭屠杀,而他则“幸运地”被奴隶贩子运到北美。被动物园释放后,他在烟草厂找了份工作。他曾试图回到故乡非洲,但1914年一战爆发,所有客轮停运,掐断了他的念想。1916年,三十出头的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在苦海挣扎的一生。

  为《伟大种族的消逝》作序的,是格兰特的密友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奥斯本出身于康涅狄格州显赫家族,他的父辈以航运和铁路发家,他的亲姨夫是传奇金融巨贾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奥斯本是学术地位极高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曾任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逾20年。同时,他也是优生学的坚定倡导者。他在种族问题上与希特勒观点基本一致,并极力为纳粹辩护。

  (所谓优生学,即通过选择性的繁殖来剔除“劣质”人口,其在实践中造成对特定种族和社会的迫害,助长了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公。)

  因此,奥斯本虽自诩是达尔文的衣钵继承人,且支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他坚决反对人类与猿类有同一个祖先的观点。他没办法忍受白人与猿猴扯上关系。

  奥斯本亦热衷与其他持相同人口观点的WASP成员结盟。1894年,他加入了移民限制联盟;1906年,他加入格兰特成立的、由优生学支持者组成的半月俱乐部;1918年,他协助成立提倡优生学的高尔顿协会;1922年,他和格兰特等人成立美国优生学委员会,并在四年后成立分会。

  宗教层面的“异端”也是奥斯本不能接受的。当他的女儿约瑟芬和一个天主教徒结婚后,他和女儿断绝了关系。

  种种极端反动的价值观,令奥斯本的历史评价随时间推移越发晦暗。2020年,即他离世85年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移除了入口处的雕像。该雕像描绘了同为优生学支持者的西奥多·罗斯福昂首骑马、两旁分别站着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样子。

  进入20世纪后,WASP统治阶层开始失去绝对统治权。联邦层面上,罗斯福的新政,令许多领域的财富精英受到打击;二战结束后,犹太人、黑人、拉美人、亚洲人等被纳粹打压的种族,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争取权利。

  面对这样的情况,WASP统治阶层开始分流。有些人固守精英小圈子,有些人则选择“打不过就加入”。音乐剧《毛发》的制作人迈克尔·巴特勒就属于后者。

  巴特勒是其家族的第十代美国人。他的曾曾祖父泽比迪亚通过开造纸厂赚到家族第一桶金,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则将家族企业未来的发展为拥有11家公司、经营事物的规模涉及48个州的行业领袖,在19世纪末即创造出八位数的年营业额。

  到了巴特勒的爸爸保罗这一代,他们家族已是芝加哥知名豪门。不过,关上门发生的,却是鸡飞狗跳的八卦。

  保罗结过三次婚。1918年,他与第一任老婆约瑟芬结婚,二人育有一子诺曼。几年后,他因与别人的老婆同居,被女方丈夫告上法庭。1924年,保罗与约瑟芬离婚。

  但故事远没结束。1960年,约瑟芬把保罗告上法庭。她不仅说出保罗婚内多次出轨的往事,更曝光了巴特勒家族最见不得光的秘辛:约瑟芬的儿子诺曼的真正生父,不是保罗,而是保罗的爸爸弗兰克·奥斯古德·巴特勒。保罗对此完全知情,且同意替父娶妻。

  诺曼长大后延续了爸爸多婚多育、闹剧频出的情感生活。在第一段婚姻里,他有过无数次家暴和出轨。在首次离婚不久,诺曼让两个女人怀了孕。他选择其中一人结了婚。另一女伴怒而提起诉讼,却被法院以勒索为由撤诉。十几年后,诺曼第三次走入婚姻。

  说回保罗。与约瑟芬离婚四个月后,他很快二婚,对象是15岁的马乔丽·斯特雷森罗伊特。四年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巴特勒出生。

  保罗没有因妻子年幼而对她多么照顾,家暴和精神折磨是这段婚姻的主旋律。二度离婚后,保罗和马乔丽又因抚养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们的三个孩子经常被拖去法庭当证人。离婚九年后的1940年,保罗三婚,并在八年后三离。

  保罗的感情生活虽一塌糊涂,但主业和爱好都经营得有声有色。到1962年,他领导的家族企业年收入已达一亿美元。作为马球爱好者,他六次夺得美国马球公开赛冠军,并在死后入选马球名人堂。

  在巴特勒的描述中,雄厚的家庭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回忆往事,他想到的除了父母乌烟瘴气的离婚战之外,便是永远被保镖环绕、无法融入同学的校园生活。毕业后他被安排进入家族企业工作,但保罗热衷的办公室政治,令巴特勒不堪忍受。他很快就辞职了。

  但若说家境没有给巴特勒带来一定的好处,也未免虚伪。他热衷娱乐圈的风花雪月,而他的财富,是最好的通行证:他爸爸保罗在百老汇有颇多投资剧目。

  他和影星泰隆·鲍华及鲍华当时的妻子琳达·克里斯蒂安发生三人性关系,并因此明确了自己的双性恋取向;

  通过鲍华,巴特勒与未来总统约翰·肯尼迪相识,并成为密友,肯尼迪任职参议员时,巴特勒曾担任其中东事务特别顾问;

  肯尼迪的爸爸约瑟夫·肯尼迪,以及在娱乐圈有众多投资的俄裔金融富豪谢尔盖·赛门年科,都与巴特勒相熟,巴特勒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经常利用娱乐圈人脉,给约瑟夫和谢尔盖拉皮条;

  1953年,奥黛丽·赫本为争取由巴特勒投资的话剧《水精灵》(Ondion)的角色,与巴特勒多次发生关系,赫本后来通过该剧赢得托尼奖话剧最佳女主角奖;

  与第一任妻子的短暂婚姻结束后,巴特勒和男星洛克·哈德森秘恋,后因哈德森所属公司高层的阻挠分手;

  1955年,巴特勒与定居法国的温莎公爵夫妇相识,并很快成为公爵夫人华里丝·辛普森的情夫之一;

  1957年、1962年,巴特勒又经历了两次短暂婚姻,其中第三次婚姻结束时闹得很不体面,漫长的离婚诉讼期间,巴特勒当时的妻子罗伊斯曝光了巴特勒和女星凯瑟琳·德纳芙的婚外情。

  1967年时,41岁的巴特勒,终于在无数失败的投资项目后,找到了成就感。彼时越战正处激烈对抗期,巴特勒偶然看到在公共剧院上演的音乐剧《毛发》,并被其中的反战情绪深深触动。他立刻买下《毛发》的版权,并通过家族关系,在百老汇订到演出剧院。

  切中时代脉搏的《毛发》取得巨大成功,但巴特勒并没有因此成为舞台剧大亨,因为他之后的项目依旧屡遭失败。只有情场,是他一生不败的领域,无论是舞台剧的演员、朋友的老婆,还是影星碧姬·芭铎,都被他带上了床。

  只是这豪门公子的生活未能持续到最后。1981年,89岁的保罗因车祸意外身亡。随后,一场财产争夺战拉开帷幕。

  保罗在遗嘱中将财产平均分给他和第二任妻子马乔丽的三个孩子,即巴特勒、弗兰克二世、乔丽,却没有写明具体分割方法。于是,原本和睦的三兄妹,开始了无穷无尽的夺产诉讼。《芝加哥论坛报》揶揄道,巴特勒一家已成为“诉讼的代名词”。

  三兄妹后来的日子都不好过。弗兰克二世不仅和父、兄一样花心,且年纪越大越喜欢小男孩。人到晚年后,他不仅投资失败,且还因性骚扰男童遭到起诉,在邻里名声不佳。2014年,他因癌症离世。

  小妹乔丽结了四次婚。她和第四任丈夫杰弗里·肯特的婚姻,起初看起来颇为美满。不过自1988年起,肯特被媒体持续爆出与不同女人的婚外情,令乔丽颜面尽失,忍无可忍后离婚。

89%的人还浏览了以下内容: